NEWS

新闻资讯

新闻资讯

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相关知识

作者:律师咨询小编 发布时间: 点击:

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相关知识

一、认定标准

任何民事行为都包括形式和目的。没有目的的形式是不存在的。在正常的情况下,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意思与实际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。比如某甲向银行借款进口货物,甲的目的就是将银行的钱为自己使用,形式是与银行签订一个借款合同。履行了这个借款合同,就达到了甲借款的目的。但有些行为和目的并不一致,以合法的形式掩盖了真实目的。如何评判一个行为是“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”的行为?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:

1、形式合法化。

所谓形式合法化就是合同从表面上看是合法的,从合同的主体、合同的内容均没有任何违法之处。单纯从形式上不能判断合同是无效的。

2、行为两重性。

“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”的合同行为具有两重性,“合法形式”下一定掩盖着另一个“违法形式”的存在,只有揭开“合法形式”的面纱,找到“违法形式”行为的存在,才能判断其行为是否“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”。比如,有这样一则案例:张三购买李四的房屋,双方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,支付了首付款,余款拟用贷款支付。但张三名下有多套住房,再贷款利率较高。张三就用其弟弟张四的名义到银行贷款,其弟弟是第一套房,贷款利率较低,张三用其弟弟张四的名字又与李四签订了一个十分简单的买卖合同。此买卖合同中,除了有房屋的地址、房款总数、首付款数额外,其他什么也没有。合同签订的时间、交房的时间、办理权属转移的时间、房款支付方式(是否有贷款)违约责任等等,房屋买卖合同应当有的条款均没有。因为双方明白,这个合同是个形式,真正的贷款付房费的是张三。在这个案例中张三与李四的合同,是真合同。目的是将李四的房屋所有权转移给张三。张四与李四的合同就是假合同。这个合同就是合法形式下掩盖的那个非法形式。

3、目的两重性。

一般说来,一个合同行为只有一个目的。但此种合同都有两个目的。让人看得见的是合法形式下的合法目的。“合法目的”掩盖着非法目的,非法目的是行为人的真实目的。比如,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第5期刊登的裁判文书《中行北京分行诉利达海洋馆信用证垫款纠纷案》,利达海洋馆先后24次向中行北京分行提交不可撤销申请,北京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提供保函。中行北京分行先后24次对其开立跟单信用证,开出金额达2460万余美元。海洋馆开证申请表面目的是进口货物,真实目的是在境实施外贴现行为,套取国家外汇。

4、主观故意性。

“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”的合同有一方是直接故意,另一方在主观上是过失或者放任。

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,合同当事人有一方肯定是直接故意。其明知这个“形式”就是一个幌子,是掩盖真实目的的面纱,不是他要达到的真实目的。合同另一方,可能不知对行为真实目的或者即使知道也采取放任的态度,但不是其追求的结果。如果双方都是直接故意,则属于《合同法》第五十二条第(二)项规定的“恶意串通”行为。

5、损害他人利益。

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后果一定是损害他人利益的。这里的他人是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人,可能是国家、团体、法人、某社会组织、机构、自然人等。这个他人一定是具体的,不能是泛指的。如果泛指,则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。适用《合同法》第五十二条第(四)项之规定。

上述五个方面的特征,构成了是否为“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”的无效合同评判标准。

二、“法”的范围

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,体现统治阶级意志,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。“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”的“法”有哪些?这个“法”应当是广义的。包括宪法、法律、行政法规、地方性法规、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、行业规范、司法解释等。一个行为是否符合或违反法律规定,不仅是指符合或违反宪法、法律,更多的是看行为是否符合或违反行政法规、地方性法规、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、行业规范。我们暂且将宪法、法律外的都称之为“规范”。只要这些规范不与宪法、法律相冲突,就是有效的,应当被遵守的。所以“非法目的”的“法”既包括宪法、法律,也包括上述“规范”。如果将“法”强调为宪法或法律,那么必将诸多非法行为认定为合法。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,更多是靠上述“规范”去具体规范,而不是靠宪法和法律。人的行为是具体的,宪法和法律往往是一个原则性规定,“规范”则是具体的。

因此,非法目的的“法”应当是广义的。

三、“非法目的”的行为与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区别

有人认为,《合同法》第五十二条第(三)项规定的“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”,其实就是《合同法》第五十二条第(五)项“违反法律法规等强制性规定”的一种表现形式,之所以单独成条款,只是强调而已。

笔者以为,这二者是有区别的。

区别之一,第五十二条第(五)项强调对行为本身的效力判断。这行为和目的不具有两重性。如甲乙签订合同,买卖毒品。这个行为单一的,目的也是单一的。不存在“合法形式”的外衣掩盖真实目的。

区别之二。合同当事人主观心理状态不同。第五十二条第(五)项规定的无效行为,合同当事人可能是一方出于故意,一方有过失,也可能两方都出于过失的心理状态,并不知道其行为违反法律、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。第五十二条第(三)项的合同行为,肯定是有一方是出于故意行为,不可能出现双方都是过失的情况。

对于合同的效力的认定,最严重莫过于宣告其无效。“契约自由”是民法的三大原则之一。

这一原则越来越受到挑战,对其绝对性进行限制,限制的方法就是国家干预民事行为。绝对的自由就没有了自由。对某些合同认定无效,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,维护公平正当的社会秩序,引导建立诚信的市场交易,恰当而有效的手段。

本文由在线律师咨询网发布,不代表法律援助中心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flyzzx.com/

在线客服
联系方式

热线电话

12348

上班时间

周一到周五

微信号

weixin

二维码
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