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门日报: 侵权责任法彰显人文精神
内地构建民法典为分部立法,将《合同法》、《物权法》、《侵权责任法》等分部立法,成熟一部颁布一部。此法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权衡多方利益,在平衡多方利益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权益,渐进式地推进社会进步。
作为民法典九编中的一编,该法的草案首次审议是在二○○二年十二月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卅一次会议。此后考虑到整体审议通过难度较大,采取了分编审议方式。二○○七年,随着《物权法》获全国人大表决通过,该法的立法进程加快,于二○○八年十二月和二○○九年十月、十二月又进行了三次审议。
《侵权责任法》明确规定:“本法所称民事权益,包括生命权、健康权、姓名权、名誉权、荣誉权、肖像权、隐私权、婚姻自主权、监护权、所有权、用益物权、担保物权、著作权、专利权、商标专用权、发现权、股权、继承权等人身、财产权益。”这对保护公民、法人的合法权益,明确侵权责任,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,化解社会矛盾,减少民事纠纷,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。
从医疗损害到交通事故,从高空坠物到产品质量损害,从网络诽谤到环境污染……面对发生在身边的侵权行为,人们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?特别是从近年热点侵权案件中,每个权利人都通过不同的途径,寻求不同的方法,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。但与权利保护请求相对应的,是维权结果的不尽如人意。这是与现有法律中有关侵权责任的规定较为分散、司法机关在法律适用上不一致有关。据有关资料统计,二○○七年,全国法院受理权属、侵权纠纷一审案件九十八万余件,二○○八年达到一百○三万余件。二○○九年,“三聚氰胺索赔”、“上海倒楼事件”、“张海超开胸验肺”等侵权纠纷均成为公民维权热点。
《侵权责任法》的出台将改变这一局面。该法不仅涉及产品缺陷、交通事故、医疗损害、环境污染、网络侵权、动物致人损害等内容,还明确产品召回制度、规定精神损害赔偿,并强化对未成年人的保护。
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,人们权益受损后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层出不穷,对精神受到损害而要求赔偿的呼声也越来越高。新形式的侵害行为、大规模的侵权现象不时发生,影响面也大大扩张,如网络侵权、非法披露他人隐私、环境污染等,为侵权责任法的既有规则提出挑战,也注入新的内容。《侵权责任法》首次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,对个人隐私权加以保护,并确立同命同价赔偿原则,体现出权利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。
本文由在线律师咨询网发布,不代表法律援助中心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flyzzx.com/